(通讯员 林静雯 张国蓉 杨晓澜)为进一步推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涵养道德的作用,7月6日上午,吉首大学“文传青年”实践团开展古诗词文化课堂,河溪学子在低吟浅唱中领略中华古诗之美。
“老师,边关是沙漠吗?”、“老师,‘为什么人未还’啊?”、“老师,王昌龄为什么写这首诗?”在朗读完王昌龄的《出塞》后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的疑惑。志愿者杨珂冉对于孩子们的问题一一做出回答,并且向孩子们表示,唐代频繁的边塞战争,使人民不堪重负,《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期望。
杨珂冉在教学的同时,采用多媒体音频的形式与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演绎《出塞》,伴随着音乐和节奏的律动,结合手语元素让大漠沙场更直观、更具体地呈现在孩子面前。古代英雄长征的艰难险阻和抵御外敌的顽强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韵律朗诵配合生动的手部动作,不少孩子体会到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民族自信心倍增。
从现场情况来看,古诗朗诵,结合手语,孩子们背诵效果倍增,同时对于时代背景的理解更加深刻。“我们的国家从古代开始就这么强大啊!”,孩子们纷纷感慨。长征之路,荆棘载途,而我们的古人敢于承受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之大无畏精神,于艰难显勇毅,于磨砺得玉成,克服重重困难,坚守沙场,最后能够做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何等的坚毅。
志愿者们依托手势的变化和古诗教育形式的创新,锻炼孩子们对古诗的记忆力,同时感受诗词文化魅力,传播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场古今的曲舞碰撞,让大山深处的河溪小学学子又多了一份热忱。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古诗手势舞的教学更进一步培养了河溪学子的古诗学习兴趣,将文化传播形式与教育相融合,从民族文化中汲取智慧,立德树人。
图为志愿者杨珂冉上课
图为孩子上课举手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