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刘建影 易培)吉首大学爱心“1+1”志愿服务团队走进永顺县慈爱园,为慈爱园小朋友开设暑期第二课堂,大力推广普通话,依靠专业素养,践行国家普通话政策,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一行人来到湘西考察时,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同时提出“决不能让贫困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此背景下,慈爱园应运而生。永顺县慈爱园于2016年8月8日开园,共有事实孤儿130余名,年龄层从5岁至18岁不等。
慈爱园中的孩子习惯讲方言,与其他人交流极少使用普通话。针对这种现象,志愿者为慈爱园学生制定普通话针对性训练。
图为爱心“1+1”志愿服务团出征仪式合影 刘建影摄
针对性教学力求提高学生兴趣
“四是四,十是十...”教室中传来的绕口令吸引着门外的人,走近一看,原来是来自爱心“1+1”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在教授普通话。负责此次志愿活动普通话教学任务的是来自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师范专业大二的学生。通过两年的专业学习,普通话素养提升,教学方式与教学水平也明显改善与提高。
“小朋友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好不好?”伴随着响亮的回答,一节普通话教学正式开始。普通话课上,为了提高学生讲普通话的积极性,志愿者在课前通过一个小游戏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
“老师说西瓜大,大家把手缩成小圆,说小变成大圆,错了的来背古诗词。”孩子们由最初的吵闹变成听老师的话做游戏,做错的同学自动上台给大家背古诗。在背诗的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听有哪个字发音是错的,志愿者来纠正,可以让学生更牢固的记住词的发音。
接下来,老师通过绕口令、猜谜语、背诵古诗词的形式教授普通话。在猜谜语的过程中,通过揭晓谜底,对谜底进行比较。例如某个谜底是乌,将乌与鸟比较,自行把它们组成不同的词,在组词过程中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对汉字产生兴趣,扩展汉字储备容量。
另外,为了配合普通话教学,同时开展写作课。写作课上,学生与老师交流进行写作题目讨论过程中,可以练习普通话,做到学以致用。
在日常生活中,志愿者主动与学生用普通话互动。
通过四天的学习,慈爱园中孩子对普通话的兴趣明显提高。由原来对志愿者说顺口的方言可以自主地改成普通话。据悉,在8.27文艺汇报演出时,学生将通过朗诵的演出形式展示普通话学习成果。
小朋友在课上朗读课文易培摄
收获兴趣与成长
学生说到经过几天的普通话学习,深刻认识到普通话学习意义,由不敢说普通话、不愿意说,到对普通话有兴趣。
在最初的时候,一位小学班的同学说:“我不想说普通话。”经过几天慢慢地引导与学习,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接受普通话,当面对志愿者时,愿意和我们侃侃而谈。有小朋友说:“老师,明天什么时候上普通话课啊,我还想上台去读诗”。还有小朋友会过来说:“姐姐,你听我普通话说得标准不标准。”
看到此情此景,志愿者更多的是欣喜与感动。孩子们接受了普通话教学,并且愿意主动学习普通话,有了学习的兴趣,有所收获与成长。
志愿者教小朋友普通话易培摄
教学得到肯定与赞扬
慈爱园园长对普通话教学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种课程十分必要,对于园里学生的未来有很重要的影响。园长说到:在社会经济以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国家把推广普通话列为新时期语言文字的首要任务。在全民普及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普通话教学,尤其是对小孩子具有更深远的意义,现在也在号召慈爱园中老师学习志愿者普通话教学模式,在园中大力推广普通话。
同时,园长对开展的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团队协作精神、民俗剪纸助力民俗文化传承、歌唱、舞蹈等第二课堂兴趣爱好培养给予肯定,认为这些可以提升自身能力、加深慈爱园中孩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另外,园长透露,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慈爱园将会开设朗诵兴趣班,借此提高学生普通话能力。
面对质疑不变初心
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对三下乡提出质疑,是短短几天的游玩,还是可以真正将真才实学送下乡。吉首大学爱心“1+1”志愿者将教育与兴趣爱好送下乡、将爱心送下乡。怀着最真诚的心为慈爱园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接下来的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会继续关注慈爱园学生普通话教学,真正的将普通话在慈爱园中推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