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幼年时尽己所能帮老扶残,青年时稚嫩肩膀有担当。她把根植入州福利院,把情系在慈爱园,只有三尺讲堂,但她是照亮那些孩子曲折一生的微光。她把自己的悲哀与不幸都化成了感恩、奉献与付出。她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级奖励20余项。她完美地阐释了吉首大学文学院求真、向善、完美的院训,她赋予了“孝心”更深刻的含义。
孝心一片细无声
马小玲,女,吉首大学文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中师一班学生,家住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山界回族乡。家里有妈妈,姐姐,爸爸于2015年11月16日病逝。
一、帮老扶残、当家持家
从小是留守儿童的她,被古稀之年的奶奶抚养长大,奶奶患有眼疾,除了带自己之外,还抚养了一个患有先天性残疾的堂姐,堂姐从来不像正常小孩子那样活蹦乱跳,她整天“坐”在轮椅上,由奶奶帮堂姐喂饭,带堂姐“走路”。大概在她八岁的某一天,她看到奶奶给堂姐喂饭喂的满地都是,显然,奶奶已经看不清饭是在喂往嘴巴喂还是往鼻子喂了。从这时候起,八岁的她在别人眼里已经是一个小大人:给堂姐喂饭、洗漱、帮奶奶做饭、洗衣、做家务是她课余活动。
二、父女情深缘分浅,稚嫩肩膀责任重
在落后的小山村里,成为留守儿童、帮家里做家务、打理好残疾堂姐的日常琐事、照顾年迈的奶奶……这些事看起来对于出生贫苦家庭的她是理所当然,但十七岁雨季发生的事情对于她来说却是荒谬绝伦。
她说她会永远记得十七岁那年的冬天,那个寒冷、凄清、一夜之间就把她的幸福全部掳走的冬天。在那个冬天里,她毫无预兆的从留守儿童变成单亲家庭的孩童。她的爸爸去了天国——那是在一个晨雾弥漫的星期三早晨。
她和她爸爸其实没有特别深的感情,毕竟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父亲的角色在她的生命里就是缺席的。小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光只有过年那几天,到了中学,她知道爸爸因为身体不太好要回老家工作,在她十七岁的春天,她的爸爸完全干不了重活了,十七岁那年的秋天,她的爸爸住进了医院,到了十七岁的冬天,她就没有爸爸了。而在此之前她从来没有想到她和爸爸相处的时光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家里人因为怕影响高考,决定不把爸爸已经癌症晚期的噩耗告诉她。
爸爸的突然离世,让她一夜长大,她开始慢慢透过生活的华丽外衣,看到它华丽之外的一面:有一日三餐、有柴米油盐。家里的顶梁柱已经倒下,妈妈当时正失业,没有收入途径,而爸爸在世时因看病欠下几万元债要还,自己高考需要资料费、补习费,家里的日常开支都将落在她这个尚未成年的稚嫩肩膀上。
于是在高考那年的暑假,她开始拼命兼职,为了补上家庭经济上的巨大窟窿,她去餐厅当服务员、在地下街卖手机壳、去家教机构补习……都说当一个人放下面子去赚钱的时候,说明这个人成熟了。这个姑娘成熟在十七岁的雨季, 对迄今为止懵然不动的事情也豁然开悟的可怕年龄。
三、根入福利院,情系慈爱园
2016年9月,她考入吉首大学民族预科班,2017年9月,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吉首大学文学院。在大学里,她不断的提升自己,大一下学期,主动加入院学生会、担任班级团支书,为班级和学院整理各种琐事。2018年10月,文学院接到福利院的一份申请,需要几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去福利院帮两名青少年补习作文,她首先报名,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地去了解他们的文字功底,用适合孤残孩童的方式传授自己的写作经验,此外,她周末同时在州慈爱园帮小朋友们辅导家庭作业,在专业课繁忙的大二年级,为了两种志愿活动不冲突,她把去福利院补习作文安排在唯一半天空闲的周二下午。她说,去福利院和慈爱园是她每周最期待的事情。
四、向上向善,同学榜样
在参加课余活动和志愿活动之外,学习这个主要任务她也从没落下。2018——2019年度,她获得专业二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2018年10月,获得吉首大学第二届职业礼仪大赛三等奖,2019年9月,获得吉首大学师范生技能大赛文科组二等奖。她是专业课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是同学们心里的好榜样。
她说,如果没有童年时期作为留守儿童的经历和突然成为单亲家庭的遭遇,她可能不会成长地这么快。小时候自己照顾的奶奶和堂姐,都已经相继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她把对奶奶和堂姐的想念寄托在孤寡老人和孤残孩童身上,她觉得很荣幸,也很幸福,如果自己有能力的话,志愿者工作以后会是她生活的一部分。
上帝为了考验原本软弱的她,而将这些悲哀与不幸赐给了她,但悲哀与不幸在她手里全化成了感恩、奉献与付出。从今以后,不幸与灾厄每降临一次,她都会变得日臻坚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