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民族学博物馆


一、展馆概况

湘西生态民族学博物馆坐落于吉首大学砂子坳校区第十教学楼(齐鲁大楼)一楼,是一座融合了民族学与生态学知识,致力于展示和研究湘西地区生态文化的特色博物馆,2018年9月正式建成开馆,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湘西民族与生态和谐共生关系的窗口。

二、场馆布局与展示内容

1. 室内展厅:场馆面积900多平方米,以清晰的逻辑线索规划布局。在“人与环境”展厅,依托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民族学学科在生态人类学理论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深入阐释世界生态文化体系中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运行机制,揭示多元生计方式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让观众明白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

“采集渔猎文化”展厅聚焦武陵山区特色渔猎文化,结合民族学下属“生态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等展品,展现武陵山区世居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如何巧妙地适应与利用生态环境进行采集和渔猎活动,反映出他们独特的生存智慧和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

“农耕文化”展厅围绕武陵山区特色农耕文化展开,着重展示农耕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体系中的意义与作用。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传统农耕工具,了解他们独特的农耕习俗和节气文化,感受农耕文明在湘西民族文化中的深厚根基 。

“林业文化”展厅则将目光投向武陵山区的森林文化,展示各民族在利用森林资源时所展现出的丰富民族文化特色。从传统的林业生产工具到独特的林木崇拜习俗,都体现了湘西各民族与森林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和对森林资源的敬畏与珍视 。

“民族学湘西研究成果展”回顾了1930年以来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湘西研究”学术历程,展示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湘西研究在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中的重要地位,为专业学者和对民族学研究感兴趣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与知识拓展的平台 。

2. 室外展区:巧妙利用楼幢过道,设立“土家族生态文化景观”和“侗族生态文化景观”两个室外露天展区。“土家族生态文化景观”以“石器”为主题,展示土家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类石器工具,以及这些石器所反映出的土家族生态文化内涵,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土家族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痕迹 。“侗族生态文化景观”则以“木制”器物为主,展示侗族独具特色的木制建筑模型、生活用具等,体现侗族对木材资源的巧妙利用和独特的木文化,展现侗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生关系 。

三、建馆意义与价值

1. 文化传承:湘西生态民族学博物馆肩负着抢救、发掘、整理和展示湘西各民族生态文化的重任,通过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使湘西民族文化中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得以延续,避免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忘,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

2. 学术研究:依托吉首大学民族学学科在生态人类学研究方面的理论建树和丰富的个案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平台和实证基地。馆内丰富的展品和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生态民族学、人类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深化对民族与生态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

3. 教育科普:作为一个面向公众开放的科普教育场所,博物馆以生动直观的展示方式,向广大观众普及生态民族学知识,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举办各类科普活动、讲座和研学项目,激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民族文化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

4. 实践教学:为吉首大学及其他院校的硕士、博士培养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学生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和学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学和生态学专业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

5. 文化交流:成为学校乃至湘西地区对外展示、宣传和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与国内外其他博物馆、研究机构和文化团体的交流合作,不仅向外界展示了湘西独特的生态民族文化,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借鉴,推动了湘西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了湘西的文化影响力 。

湘西生态民族学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展示内容和多元的功能价值,在保护和传承湘西民族文化、推动学术研究、开展科普教育以及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座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沟通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的知识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