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


一、展馆概况

湘西,这片充满神秘色彩与独特风情的土地,孕育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作为湘西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坐落于吉首大学砂子坳校区第十教学楼(齐鲁大楼)二楼,于2017年9月20日建成开放,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

二、场馆布局与展示内容

博物馆场馆面积900多平方米,布局合理,规划精妙,共分为四个展厅,每个展厅都独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示湘西的历史与文化,引领观众逐步深入了解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1.第一展厅“历史印记”:沿着历史长河追溯,从“远古时期的湘西”到“民族自治时期的湘西”,六大历史阶段全面展示湘西州的历史发展脉络。旧石器、新石器、战国、汉代的砍砸器、磨制石凿、青铜鼎、青铜镜等珍贵文物静静陈列,诉说着湘西悠久的过往 ,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湘西历史的沧桑变迁。

2.第二展厅“物质文化”:分为“传统工艺”“民族服饰”“苗族银饰”三个板块。在这里,民国时期四十八钩土家织锦、明清时期绣花鞋、清代绣花账檐等苗绣,尽显传统工艺的精湛;土家族、苗族传统男女服饰和瑶族、白族男女服饰色彩斑斓、款式各异,其中民国时期的一件苗族传统女式绣花衣更是珍贵无比;苗族银饰展区,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琳琅满目,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观众可以360度全方位欣赏湘西苗族精美银饰,感受苗族银饰文化的独特韵味。

3.第三展厅“精神文化”:一部分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人生礼仪、岁时节令、竞技娱乐、灵巫神傩、沅芷澧兰等方面,深入展现湘西土家族、苗族的精神世界;另一部分通过灯箱、空中翻书、展板、展柜等形式,展示吉首大学在湘西民族文化研究方面取得的国家自科、社科重大课题、专著等丰硕成果 ,体现了对湘西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

4.第四展厅同样聚焦“物质文化”:这里复原了湘西民居,雕花床以及各种家具、炊具、生活用具一应俱全,真实还原了湘西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傩堂的复原,搭配多媒体展示湘西民间驱瘟逐疫等祭祀活动,摆放着的明清时期各种傩面具,更增添了神秘氛围;民族饮食部分陈列的酿酒、贮藏和加工食物的工具,展现了湘西独特的饮食文化。

三、建馆意义与价值

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馆的建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

1.文化传承的坚固堡垒:湘西拥有土家族、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博物馆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汇聚一堂,无论是古老的文物,还是精美的手工艺品,亦或是独特的民俗文化,都得到了妥善的保护与展示,避免了因时间流逝和社会变迁而导致的文化失传,成为湘西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阵地。

2.民族精神的凝聚纽带:它是湘西各族人民情感与精神的寄托。通过展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根脉所在。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

3.教育科普的生动课堂: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学习了解湘西民族文化的绝佳平台。对于学生群体而言,是生动的课外实践课堂,让他们走出书本,直观感受湘西民族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文化素养和民族情怀;对于广大游客和其他对湘西文化感兴趣的人来说,是一扇了解神秘湘西的窗口,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了大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度和尊重。

4.学术研究的宝贵资源: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资料,为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研究人员可以从中深入探究湘西地区的历史演变、民族发展、文化特征等,推动相关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湘西民族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