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生物科学馆


一、展馆概况

1.地理位置:吉首大学武陵山生物科学馆位于砂子坳校区第十教学楼(齐鲁大楼)三楼。

2.发展历程:其前身是始建于1982年的学校动植物标本室,经升级改造后,2015年12月28日正式开馆并更名为武陵山生物科学馆。

3.场馆规模:全馆面积600多平方米,收集504幅照片和800多件实物。

4.馆藏资源:馆内共展示生物标本53类2000余件,收藏的动植物标本涵盖了武陵山区的众多物种,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银杏、珙桐、银杉、云豹、大鲵等标本,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阳彩臂金龟等。

二、场馆布局与展示内容

1.标本展示馆:核心区域,场地面积700平方米。植物展馆展示了武陵山区植物500多种,包括野生黄连、蛇足石杉等30余种特有珍稀植物;动物馆展示了各类动物标本,如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林麝、华南虎等。

2.生物科学体验室:面积100平方米,收藏有已经灭绝的野生华南虎和几近灭绝的阳彩臂金龟标本等,让参观者近距离接触珍贵罕见标本。

3.成果展示走廊:陈列了师生们发表的动植物新物种/品种的标本、论文著作,以及学生获得的各级课外科技竞赛奖励100余项成果,展示了科研教学成就。

4.标本制作保藏室:面积750平方米,贮藏实物标本100类6万余件,是武陵山区生物基因库,为科研提供丰富资源。

5.珍稀植物保育区:分布在校园各处,种植着南方红豆杉、珙桐、水杉等珍稀植物,为珍稀植物提供良好生长环境。

三、建馆意义与价值

1.教育价值: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他们能够直观地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等知识,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实践基地。同时,也为中小学师生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2.科研价值:馆内丰富的标本和科研成果,为生物学家研究武陵山区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演化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和数据支持,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的发展。

3.文化价值:作为湘西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武陵山区独特的生物文化资源,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4.社会价值:通过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也为湘西地区的旅游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